这几年,印度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“印度制造”。莫迪掷下了230亿美元,想搞个大事情,把印度打造成全球的“新工厂”。可谁能想到,2025年配资网络炒股,这个梦想直接碎了一地。外资一撤,16万亿卢比没了,123万家公司关门大吉,就连苹果和富士康这些大牌都纷纷跑路。这波操作,不是经济波动,是全球化给印度上的一课,还是那种“补课班”。
要说这事怎么搞成这样的,得从2024年说起。那年美国美联储连续加息,导致全球的美元资本流动性变得紧张。美国资本大佬们的算盘打得贼精,先是在印度制造一波虚假的繁荣,然后趁着印度国债和卢比汇率暴跌的时候疯狂做空,赚得盆满钵满。仅仅一年,他们就从印度捞走了1200亿美元。这还不算完,到2025年第一季度,外资撤资的规模达到了16万亿卢比,股市单日蒸发了2.4万亿美元。说白了,资本的镰刀一挥,印度的繁荣故事就戛然而止了。
这还不是最惨的。外资跑路后,印度的制造业直接瘫了。莫迪当年推出的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(PLI),本来想在2025年之前让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5.4%提升到25%。结果,四年过去了,别说目标了,制造业占比还从15.4%掉到了14.3%。补贴发放不到位、土地纠纷、劳资冲突,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,结果就是750家参与企业里,大部分连生产都没启动起来。
苹果公司算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。他们在印度的代工厂生产的iPhone 15退货率高达15%。最后,苹果直接把生产重心搬回中国。富士康也没闲着,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40%,说白了,印度的制造业环境让这些企业根本玩不下去。
不仅如此,印度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也给制造业拖了后腿。铁路事故率全球第一,文盲率高达40%,这些问题让印度在全球竞争中完全没有优势。西方媒体当初捧着印度说它是“中国的替代者”,可到头来,连“备胎”的资格都快没了。
与此同时,美国对印度也不是一点情面都不讲。2024年,美国还对印度的出口商品加征了26%的“对等关税”,直接影响了印度对美出口的87%。而印度想跟中国脱钩,但对华贸易逆差却高达780亿美元,越想摆脱,越摆脱不了。这一连串问题下来,印度的经济可以说是全面崩盘,GDP增速预计2025年跌到3.1%,是过去十年的最低点。
【】根据最新的消息,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。印度政府已经宣布终止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,并承认计划目标完成率仅为37%。2025年初,印度的制造业占比已经跌至12.84%,这是19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与此同时,印度的青年失业率达到了83%,社会动荡风险进一步加剧。据专家分析,未来几年,印度经济复苏的道路将非常艰难,甚至连“止损”都难以实现。
美国的金融操作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许多经济学家表示,这次的撤资事件并不是偶然,而是美国利用其金融霸权实现全球资本收割的一部分。对于印度来说,这不仅是一次经济打击,更是一场信心危机。
【】这次事件给我的感觉是,资本的力量真是既可怕又现实。印度原本想着通过“印度制造”计划一飞冲天,结果却摔得这么惨。问题的根源其实很清楚:印度的底子太薄了,想要靠外资来拉动经济,结果却变成了外资镰刀下的“韭菜”。尤其是基础设施、教育水平和政策的稳定性,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没做好,再大的梦想也只是空谈。
资本是逐利的,它们不会管你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,只会看哪里有利可图。所以,印度的教训其实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:发展经济,不能光靠外资,也不能光喊口号,得先把自己的“家底”打牢。
接下来,我们一起看看对于这件事网友们是怎么看的。
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强烈的讨论,很多网友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“阿三的梦碎了吧?喊了那么多年‘印度制造’,结果连教材都印不出来,还想替代中国?”——网友“吐槽一哥”说得一针见血。
“资本的镰刀真是太狠了,之前还一个劲地夸印度,现在全跑了,搞得印度鸡飞蛋打。”——网友“金融小白”一语中的。
“说实话,印度这波操作也太想当然了,基础设施、劳动力素质都没跟上,外资当然跑了啊。”——网友“实话实说”分析得很到位。
“美国这镰刀挥得真漂亮!赚得是钵满盆满,印度的钱都进了华尔街的口袋。”——网友“冷眼看世界”表达了对美国资本的无奈。
“最惨的还是那些印度的普通老百姓,工作没了,物价涨了,政府最后还得甩锅给别人。”——网友“心疼无辜人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这么多网友的评论,真的让人感慨万千。看来,大家对资本的套路已经越来越清楚了。
说到底,印度的这场经济危机,表面上看是外资撤离,实际上是“印度制造”计划的彻底失败。梦想再美好,基础不牢靠,也只能是空中楼阁。想替代中国?还是先把自己的路修平、教材印齐吧。问题是,美国的镰刀挥完了,印度又该怎么办?
【】印度这次的教训是不是太惨痛了?明明是想发展经济,却被资本当成了提款机。问题是,资本的镰刀挥过一次,为什么印度自己没有警觉?难道真的要等到经济彻底崩盘,才知道什么叫“自己动手配资网络炒股,丰衣足食”?说到底,发展经济靠谁?靠资本还是靠自己?这才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该思考的问题。
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